2007年10月28日 星期日

美元失色 黃金發熱

油價飆漲的主要原因 (節錄自「美元失色 黃金發熱」一書)
說明一九七O年代美元危機的大部分紀錄都認為,石油輸出國組織(OPEC)是美國陷入困境的罪魁禍首。這種推論指出,只要貪心的阿拉伯酋長把油價壓在「合理的」水準,美國就不會經歷十年的停滯膨脹與隨之而來的各種痛苦。但是凡俗之見再度混淆了因果關係,就像潮溼的街道不會使天空下雨一樣,油國組織提高油價也不是美元危機的成因。
實際的情形是:美國政府在一九六O年代末期和七O年代初期,推動「大炮與奶油主義」政策,政府支出巨幅增加,卻用新印的鈔票支應,造成通貨膨脹,使每一美元每年能夠買到的東西愈來愈少。因為石油生產國的石油出口以美元計價,多年以來,石油的美元價格大致上沒有變動,實質油價卻劇烈下跌,也就是從每一桶石油收到的美元,購買力巨幅下降,石油輸出國家組織部長在公開和私下場合中,都抱怨油價不受重視的問題,卻無法影響美國的政策。在越戰和推動「大社會」計畫期間,美國的政策實際上是自動導向通貨膨脹。
因此,一九七三年以阿戰爭爆發時,石油輸出國家組織在政治上找到藉口,做他們基於經濟原因真正想做的事情,就是提高石油的美元價格,恢復失去的購買力。如果你看看經過通貨膨脹調整的油價,或第七章的石油與金價比較圖,就可以看出一九七O年代實質油價其實沒有飛躍上漲,一九七四年前油價下跌,然後才上漲。起初石油輸出國家的確過度拉抬,把油價抬高到超過彌補美元下跌所需要的程度,但是話說回來,油國組織要彌補多年來購買力下降的損失。這十年裡,石油輸出國家組織提高油價,實際得到的實質收入,跟美元如果能夠維持購買力、同時油價維持不變時的收入相同。
為什麼這件事今天這麼重要,因為石油市場和很多其他東西現在走回一九七O年代的老路。近年來,石油的美元價格大致保持穩定,美元卻對主要通貨與黃金貶值了大約三分之一,石油輸出國家組織的實質油價也降低了這麼多,因此覺得不安。二OO三年下半年,石油輸出國家組織與俄羅斯(非油國組織成員的石油生產大國)考慮用歐元計算銷往歐洲的石油價格,同時把一部分投資資金移出美元,轉為其他通貨與黃金。結果是美元加速下跌時,會再度爆發石油震撼,生產國提高石油的美元價格,以便恢復失去的購買力。這樣看來像是漲價,也可能被人解讀為攻擊美國經濟,但是兩種說法都不對,實際上,這樣只是市場對美元不斷衰微相當理性的反應。

沒有留言: